大鲵野生种群基本稳定
2019-10-22 09:53:31 222647
  • 收藏
  • 管理

      本报电 (记者罗兰)大鲵是中国特有的两栖类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物种。多年来,随着保护工作和增殖放流的开展,大鲵野生种群的主要栖息地得到保护,局部地区种群数量有所恢复。来自第三届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的消息,目前,中国大鲵野生种群基本保持稳定,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随着养殖大鲵人工繁育技术日益成熟,养殖、加工和疫病防治等水平不断提高,人工繁育大鲵的经营利用成果逐渐显露,养殖的大鲵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

      据了解,大鲵一般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洞穴栖息。在中国,野生大鲵数量稀少,主要在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被发现。

      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在论坛上对大鲵保护提出了建议。

      “研究发现,全国野生大鲵遗传分支具有斑块分布现象,基于野生大鲵遗传分支特点,建议增殖放流必须选择当地种群大鲵,且拟放流大鲵必须通过基因检测具备当地种群相同的遗传分支;野生大鲵遗传分支与流域、省份、山脉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流域、省份、山脉来命名大鲵种群;建议重点保护分布范围狭窄的遗传分支。”危起伟说。

    (责编:朱传戈、王静)
    生态环境产业网(www.lmloper.com)——有爱,有环境,有美好未来
    上一页:长江“捕鱼人”转型记 下一页:北京世园会园区室外部分对外开放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Baidu
    map